2018年6月底,黄乘凯、徐英柱、汪小林、陈军、张伟刚、何望、谢勇7名教师从学校出发,分赴阿坝州理县、泸州市叙永县、凉山州金阳县参与驻村帮扶工作。
这是学校第一次成规模选派并参与全省脱贫攻坚战,而在这批学校派驻的扶贫干部身上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最能打仗的人”。
凉山州金阳县上寨村:
治毒扶智,拉齐孩子人生“起跑线”
从西昌到上寨村到路,是谢勇走过最艰难到一段路。
300公里到路程,足足走了3天。除了不时因为路面“跳跃”导致头撞上车顶外,还有随处可见山洪和泥石流冲刷下来的形成的石堆,让人触目惊心。“在行车过程中有一处拉索吊桥,桥身仅容一辆轿车通过,桥面上只简单地铺了些钢板,桥下是湍急的河流,车在上面行驶桥身还有些摇晃。”初到凉山,前往上寨村的路就给了谢勇一个“下马威”。
“之前想过这里的条件可能会比较艰苦,但实地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可能之前做的心理建设还是不够,”谢勇谈到,“这也说明,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来到凉山州金阳县向岭乡,谢勇从三尺讲台的教师转变成为上寨村“四治”专员,担负着治毒、治愚、治穷、治超生的繁重工作任务,但谢勇对教育、对学生的关注却从未该改变。
面对上寨村30岁以上人员90%以上只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现状,谢勇挨家挨户走访学龄儿童家庭,讲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动员年轻人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外出务工,摆脱贫穷。
“作为一名老师,我不能看着孩子们不去上学读书,一辈子无法走出大山。”在帮扶中,有一位名叫龙日清的小女孩给谢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岁的龙日清成绩不错,但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初中没毕业就想辍学嫁人。“女孩家里有5个姊妹,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在成都打工。她也想上学,但这是个很现实、复杂的问题。”谢勇有些失落。虽然无法改变龙日清家里人的决定,但谢勇总会利用空闲时间,来到龙日清家里教她一些电脑知识。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龙日清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基本的文字处理,帮助村上做简单的文字编辑工作了。“她能多学一点,多会一点,总要好一点。”谢勇说到。
毒品,凉山州难以越过的伤痛,上寨村更是沉疴多年。谈到治毒工作时谢勇的语气有些沉重:“这里的禁毒防艾形式很严峻,村里很多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毒品的侵害,可以说治贫必先治毒。”
为此,谢勇每隔一周就会去到吸毒康复人员家中,仔细了解他们的身心状况,做心理疏导工作。现年35岁的苦某早年因为不懂事染上了毒瘾,在乡社区戒毒康复站成立后,谢勇主动找到他,给他宣讲毒品的危害,通知他定期尿检等,鼓励他脱毒。在谢勇的帮扶下,苦某走出了毒品的阴影,并开始加工魔芋出售,成为村里少有的“个体户”。有了生活来源,苦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连续半年尿检均为“阴性”。“在这里,拔穷根也意味着拔‘毒’根,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没有毒品的生活环境。”谢勇说到。
休息时间,谢勇总在一间昏暗的小屋里开着灯埋头看书或整理业务工作。同事们都很奇怪地问他:“你不想家吗?”“你还好吧?”……面对这些问题,他谢勇只是微笑着回答说:“我还好”,但他们不知道,在谢勇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时,他连父亲临终时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上寨村一年的时间里谢勇穿坏了2双黄胶鞋,一双水鞋子,访问了全村223户人家,帮助10名吸毒康复人员,帮助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回程车上,想到现在上寨村的学校里正传出朗朗读书声,老乡坐在干净的院坝里聊天,不远处的地里种着大青菜,谢勇说:“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