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 | 四川警察学院在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初探
2024-11-25 作者:唐雪莲

四川警察学院始终秉承“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优良传统,围绕“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建警治警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合格作为人才培养首要标准,积极回应新时代对警务人才政治素质和政治责任担当能力的更高要求,秉持“大思政”育人理念,稳步推进“三全育人 ”实践与研究。
坚持政治育警,在办学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
长期以来,学校牢牢把握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职责使命,始终坚持党对公安教育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把忠诚教育作为师生队伍建设的根本,在办学治校中形成了一些做法,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
一是抓“党建+”,明确政治合格首要标准。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党建带队建、带团建。学校成立党校后,逐步探索“党校+高校+基地”的培训模式,完善“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实践”、“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四结合”形势,系统组织党建理论和党史学习教育,铸牢忠诚之“魂”,把稳思想之“舵”。
二是抓“课堂”,凸显思政育人首课地位。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理论课堂持续用力、实践课堂重点发力、“指尖课堂”赋能助力、“战时课堂”淬炼给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实训、实习、实践、实战全链条,培养提升师生政治素质和政治责任担当能力。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学校思政课假期集中实训已连续开设8年、15个假期,覆盖近万名学生。
三是抓“文化”,打造以文化人首创品牌。学校构建形成以忠诚文化为主体,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警察文化、战训文化、网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校园文化体系,建成全国公安院校首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讲习所”,聚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讲习所、青马集训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功能,开展“讲习育警魂”系列活动,五年来开展活动300余场次,参与学生近万人次。1名青马工程集训营学员入选成都大运会火炬手,1名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会员获第五届四川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一等奖。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组织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出以警营生活、英模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系列原创作品,形成多元互补的文化育警、文化强警格局。微电影作品《远乡》《抉择》获得“我心中的思政课”省级特等奖、一等奖。在2024年9月在公安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预备警官讲思政课”大赛中,获一等奖一个、十佳指导教师一名。近三年艺术类作品获国家级二等奖一名,省级一等奖12个。
四是抓“实战”,用好淬炼忠诚首战经历。坚持实战导向,以实训、实习、实践、实战全链条淬炼“忠诚警魂”,尤其是用首战经历,以学生成建制参与重大安保、重大警务援助为契机,创设“战时动员、战时训练、战时党建、战时关爱、战时表彰、战时执纪、战时宣传”“七同步”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磨练“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作风,养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的意志品质。以去年大运会为例,学校承担的安保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取得全胜完胜。3842名师生战高温斗酷暑,坚守大运安保一线,排查消除各类隐患。358名师生圆满完成开幕式表演、升旗和颁奖仪式、赛场保障服务等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彰显了川警院的忠诚担当,得到上级机关、受援单位和社会各界高度肯定,荣立集体一等功1个,集体二等功2个。
五是抓“心理”,铸牢心理健康首道屏障。学校注重从“铸魂”的理念中寻找“育警”的方法,从“育警”的方法中寻找“育心”的举措,将微心理观延展提炼为大心理健康教育“8C”工作模式【“一个中心(Center)、两条渠道(Channel)、三大理念(Concept)、四类转变(Change)、五化内涵(Content)、六则意识(Consciousness)、七种素养(Competency)、八项特色(Characteristic)】”。创新确立“理念上的认识—行动上的认可—情感上的认同—信仰上的认定”的学生心理成长目标体系,重点建立“学校—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大队—区队—宿舍”的心理危机干预六级防控体系,探索“精确分级,精准施策”的心理风险应对模型,落实“一生一档,一月一访,一人一责”工作,实现咨询服务专业化与干预转介流程化效果,开展了“生活—生涯—生命”教育,进行了“实操—实践—实战”应用,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效果良好。近三年开展心理普查18119人次,团体活动20余场,服务学生1000余人次,较好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极端事件的风险,近六年来学校未发生一例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学校心理育人项目获批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坚持问题导向,在总结经验中开展“三全育人”研究与实践。
关于三全育人,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正式会议上完整提出“三全育人”。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部署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关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9年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新时代公安工作十六字总方针,明确“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新时代公安队伍“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强调建设“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新时代公安铁军。
上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深化对“三全育人”工作认识、推进公安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根本遵循。随着时代发展变化,随着对公安院校“三全育人”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对“三全育人”工作大致进行了前后交叉衔接但侧重点不同的研究与实践。
一是开展“大思政”育人改革试点研究。2016年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党委同年拟定“大思政”育人工程作为学校五大改革工程之首,开始推进“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2019年,学校“大思政”育人改革试点获批四川省教育厅第二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立项,并于2021年12月结项。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我们着重探索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格局,制定实施了“863”工作计划,即建立八大机制,建强六支队伍、构筑三大平台(建立完善思政工作领导机制、思政工作协调沟通机制、思政课程内容模式创新机制、党委领导带头参与思政课教学机制、学生警务管理训练一体化机制、先进典型引领示范机制、思政育人考核评价与奖惩激励机制、思政教育情况反馈预警机制等八项机制,全面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生管理干部队伍、警务化管理训练教官队伍、宣传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干部队伍、学生党团骨干队伍、思政课特聘教师队伍等六支队伍,全力构筑宣传思想与校园文化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政教育研究等三大平台)。863计划较好体现“大视野、大资源、大团队、大整合”的育人理念。但是反观“863”计划及其实施,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架构比较宏大、对微观育人环境关照不够;对各部门、各环节思政育人功能及其相互的关系界定不够清新;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存在交叉重叠;内容比较杂糅,协调性系统性不够。
二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模式研究。2018年,教育部推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针对省级、高校、院系三个层面,设立了系统科学的建设标准,要求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可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或模式。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关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标准,学校依托“大思政”育人改革项目,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建设系列工作。期间,学校于2021年获批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示范高校,侦查系获批“三全育人”试点院系,文化育人等七个项目获批四川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在“大思政”育人改革试点研究基础上,我们以“公安院校‘三全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申报教改项目,在2021年12月获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项,于2023年12月结项。通过梳理总结,学校初步建构形成了公安院校“1+1+2+N”“三全育人”模式。(“1+1+2+N”:“1”个靶心,强化“忠诚铸魂”的目标任务;“1”套方案,制定《四川警察学院“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布局“聚合融通”的工作场域;“2”大机制,包括“三维一体”工作保障机制、“四元结合”育人成效评估反馈机制,夯实“规范协同”的制度支柱;“N”项工程:“文化、实践、心理、管理”等育人工程先行先导,“组织、课程、网络”等育人工程接续推进,“科研、资助、服务”等育人工程持续孵化,形成“梯次递进”的运行模块。)
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化和具体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相关研究和实际工作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三全育人”的共性研究,特别是公安院校“三全育人”共性研究不够,总结的“三全育人”模式可复制、可迁移的特点不强;对于在育人过程中,围绕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育人者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不够。
三是深化公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研究。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开门办思政”、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指出这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2023年4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方案的通知》(【2023】3号文)《关于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023】4号文),明确“着眼深化‘三全育人’创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
公安院校“三全育人”怎样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怎样抓住重点,破解难题,成为当前和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立足学校“政治建校、政治育警”历史和现实,我们联合地方公安机关、其他公安院校,在前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并推进“时代新警铸魂工程——公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坚持与时俱进,在深化“三全育人”研究中探索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二十大擘画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明确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今年5月,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通字[2024]12号),文件要求“将忠诚教育摆在首位,打造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党和国家对公安人才培养要求站位更高、目标更明、措施更实的背景下,我们深化“时代新警铸魂工程——公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希望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构建一套包括理念、制度、机制、操作在内的,可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全育人”体系。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铸牢忠诚警魂”为根本目标,依据“功能性设计、机制性协同、制度化安排、项目化实施、效能化检测”的逻辑,推进新时代公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主要借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将公安院校育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研究其中的思政元素及育人功能,分析实现各种育人功能最大化的主客观条件。基于“铸牢忠诚警魂”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心理、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功能,厘清其间的相互关系并建构关系模型,以此为牵引,完善制度体系,健全协同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最后再通过定性定量、模型分析等开展育人效度评估检测,形成内部育人系统之间、内外部育人系统之间协同发力、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思路,探索建构以“时代新警铸魂工程”为载体,由目标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组成的公安院校“三全育人”新体系。目标体系将“铸牢忠诚警魂”明确为培养学生具有忠诚的政治能力、政治素质、政治品格并加以具体化和细化。实施体系对应培养目标、对标十大育人体系,设计课程模块(四大课程模块: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警察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教育、党的历史教育、德智体美劳教育),实施公安院校育警子工程(启蒙引领工程、思政铸魂工程、青马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校校共育工程、校局同育工程、警务援助工程、育心赋能工程、星级志愿服务工程、筑梦助警工程),通过项目化建设(党建品牌育人项目建设、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项目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团队项目建设)推动“三全育人”创新。保障体系通过建机制、强队伍、搭平台聚合各类资源、整合各种力量、融通各个环节,确保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以检测项目实施质量效度为目的,在一个培养周期后形成评价有效数据,据此对“三全育人”相关体系、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下一步,针对新时代对警务人才政治首位的特殊要求,公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针对新时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公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运行如何更好实现学校—行业—社会育人全要素聚合、全场域跟进、全链条贯通;针对新时代公安职业岗位对公安院校毕业生的特殊需求,公安院校“三全育人”体系质效监测点如何选择、评价体系如何健全与完善等问题,都需要持续研究和探索。我们希望加大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持续推进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育时代新警,共铸强国警魂。